香港宣教士以中年人为主,平均年龄是四十七岁,未来十年将有至少四份之一的香港宣教士退役,问题相当严峻。1这不但是宣教人力招募与培育的问题,更是急需检讨的宣教观念与政策问题。香港教会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怪现象:就算年轻人有志踏上宣教之路,我们却总把他们“拖”至步入中年,才放他们到宣教工场。
宣教士被“拖”致老龄化?
按笔者观察,大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对学历与经验的要求渐渐提升,人对“成熟”的定义便不断延后。教会青年要起来当宣教士吗?我们的反应大多是:预科毕业生太年轻了,未成熟怎能成器?等他多读点书,至少拥有大学学士学位吧(以香港的情况,毕业时约二十二岁);再等他有点工作经验吧(工作两年后约二十四岁);甚或等他完成神学训练吧(完成道学硕士三年制课程后已二十七岁);最好等他有全时间牧会经验(两年后已二十九岁);结了婚、同行有伴吧(筹备结婚及新婚适应,至少用上一年,届时已三十岁);等他申请差会又获通过(由祷告、物色、申请、体格、心理及性向检查、面试、等候……至少一年,约三十一岁);还须筹够经费方可接受差遣(学写代祷信、在个人及群众面前分享异象与需要,筹足开拔费和第一期的每月开支,至少再多一年,约三十二岁);接受差会职前训练及等候签发证件(视乎工场难度,需时有长有短)。到达工场时,保守估计可能已届三十四岁,还须在第一期适应工场环境、学习语言文化(各差会厘订每期三至五年不等,也视乎语言文化跨越的程度,从而影响宣教士的适应效果。年纪越大,适应越难)。就算能于三十七岁踏上第二期宣教历程,已婚宣教士可能因为儿女的教育问题而影响去留。可见宣教生涯越迟起步,越不利于克服障碍!
笔者十分认同许南忠弟兄的呼吁:“我们实应尽量支持年青人参与宣教……我们应该尽量简化步骤使年轻人容易参与,不要设障使他们难以踏上宣教之路……我是完全无经验,只存着单纯的信心及认同,就踏上了宣教路,这是二十年前的事,故开始得早(年轻)并不表示只会有‘短暂’的事奉……‘提早开始’可能是其中一条钥匙!”2许弟兄十九岁开始对宣教有负担,二十岁便加入世界福音动员会(Operation Mobilization, OM),至行文时已服侍了三十三年,并于忠仆号(MV Doulos)出任东南亚区干事。
我们处处保护年轻人,不想他们碰钉子,其实我们可能对年轻人没信心,怕他们乱事,我们却忘记自己年轻时也曾经历不少错失,今天稍为成熟老练,都是神和身边的人不断给予学习机会的成果。为何今天我们倒要剥削年轻人的学习机会?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当给予年轻人充裕的“阶段性成长”空间。
谁说年轻人不能成大事?
约瑟(参创三十七2;四十一46)、撒母耳(参撒上三章)、大卫(参撒上十六11;十七42、55;撒下五4、5)、但以理(参但一章);约翰(参约十三23~25;十九26、27)、保罗(参徒七58)、提摩太(参提后三15;提前四12)等蒙神大大使用的人,都是年轻人。
我们熟悉的西方宣教士能在艰钜的跨文化工作中奠下终身宣教大业,大多由二十多岁开始献身,并从挫败中学习、从困难中成长,屡败屡战,一生靠主在黑暗的大地上放光。请看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二十五岁(一八○七年)抵达广州;戴维.利文斯通(David Livingstone)二十八岁(一八四一年)抵达非洲;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二十二岁(一八五四年)抵达上海;徐文默(Samuel Zwemer)二十三岁(一八九○年)投身伊斯兰教宣教;翟辅民(R. A. Jaffray)二十四岁(一八九七年)抵达山东滕县;斯坦利.琼斯(E. Stanley Jones)二十三岁(一九○七年)抵达印度(India)等,说明越早投身宣教,越年轻便适应新环境,越能对工场作出深远的贡献。
在大学生中培育宣教人材
一八八五年,七名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学生委身海外宣教,启程来到中国作榜样,引发影响逾半世纪的“海外宣教学生志愿运动”(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 for Foreign Missions, SVM,一八八六年成立),此运动激发了约二万五千名学生,前仆后继地踏上海外宣教道路,也直接带动了普世宣教大业。
今天我们应该继续培育基督徒大学生成为宝贵的宣教人力资源。在北美每三年一度由国际校园宣教事工(InterVarsity)主办的URBANA青年宣教大会,自一九四六年至今,已有逾二十一万二千名年轻人接受挑战、参与大使命。3香港学园传道会除了致力于大学校园推动福音运动外,自九十年代初至今,有目标地在大专毕业信徒领袖中,差遣信徒以宣教士身分到海外校园服侍。该会现已差遣了二十六位为期一年及二十八位为期三年或以上的宣教士,到日本、创启地区及伊斯兰教国家等地服侍。盼望有一天,所属的校园宣教士能遍及全球八千家重点大学。4
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日晚在韩国首尔奥林匹克运动场(Seoul Olympic Stadium)举行的“韩国学生主后二千宣教大会”(Korean Students Mission 2000),场面震撼令笔者毕生难忘。当晚约有七万名韩国学生齐集主前誓师立志,广传福音,5目标是主后二千年能差出十万学生参与长宣及短宣,他们甚至不惜停学一年,率先遵行大使命。韩国宣教事业蓬勃,实在有赖当地教会及家庭支持年轻大学生参与宣教。
香港若要产生更多年轻宣教士,除了神在他们身上的恩召外,还需要家庭与教会同心协力地培育下一代的工人。基督徒家庭须反思:“如何从基督化家庭教育作起点,培植我们的孩子?就算将来不是宣教士,也是最好的宣教支持伙伴。”教会亦应重视儿童主日学的宣教教育内容,以致教会少年人及青年均被潜移默化地薰陶,透过各类型宣教年会、宣教营及短宣队等,逐步增加对宣教的认识及参与宣教行动。
后现代年轻人较喜欢先有亲身体验的学习模式,引起学习动机与兴趣,然后才作理论的反省及整合。在终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年轻人多些投身前线参与宣教,在不同阶段接受适切的装备吧!以免我们继续把青年“拖”至中年才让他们宣教啊!
注
-
熊黄惠玲:“香港宣教士断层危机”,《往普天下去》(二○○七年一至三月),第一至四页。(下载自http://www.hkacm.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215&Pid=7&Version=0&Cid=260&Charset=big5_hkscs,下载日期:二○○八年五月十七日。)
-
许南忠:“为何不让年轻人参与宣教?”,Chinese Around The World (一九九五年一月号);中译文《华传路》第九期(一九九七年一月),第八至九页。(下载自http://home.netvigator.com/~gohk/8.9.html,下载日期:二○○八年五月十七日。)
-
InterVarsity 现活跃于五百三十多家北美基督教或非基督教大学校园内。URBANA 06 有二万三千位参加者,参展宣教机构及神学院达二百七十五家之多,使年轻人有更多机会了解他们未来可以投身的宣教工场。请参阅http://www.urbana.org/_rewind.cfm。
-
叶应霖:“校园宣教全球化─本地青年宣教动员的重点平台”,《香港学园传道会校园事工》第四期(二○○八年二月),第六页。(下载自http://campus.hkccc.org/journal/issue004/CampusDynamic-4-issue.pdf,下载日期:二○○八年五月十七日。)
-
“主后二千宣教大会”总览(AD2000 and Beyond Movement Overview)。(下载自http://www.ad2000.org/ad2kbroc.htm,下载日期:二○○八年五月十七日。)
分类:青宣
本文原载于《教牧分享》总第一六○期,二○○八年七月号,第六至七页。世界华福中心版权所有,如欲转载,可来信申请。
- 文章
- 滕张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