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宣教士回家后,可能会经历什么?

◉作者/卡汶(华人福音普世差传会驻泰国传教士)
◉文章出处/《华传》第54期(2018/11-12月)P.15-16「重归之路(2):学习「归家」(Re-entry)」

2018年7月7日下午一时半,我正与一群阿卡族青少年在清迈机场旁的商场——24小时后,2018年7月8日下午一时半,在一首泰文诗歌的序乐声中,我与一群弟兄姐妹在母会的礼堂中一起参与午二堂的崇拜。当天司琴在崇拜的序乐中刚好弹了一首泰文诗歌,工场的片段随即湧现,想念的情绪再次被勾起来……离开只需要一刻,但能真正回来并投入旧日生活日常又岂是一刻?

每一位宣教士初到工场时,必会想念家乡。但随着在工场的时日增多,宣教士学习和掌握当地的语言文化,继而建立新的人际网路后,将不知不觉,自然而然融入在工场的生活中。虽然宣教士与工场当地人的文化不完全一样,然而,经过文化调整和对新文化的适应后,宣教士和他在原居地时的文化肯定不再一样!最近有机会与回港述职的同路人闲谈,面对香港的转变,大家都不太适应。不过他已有了心理准备:「不要紧,就忍耐一下,因为很快又会再返回工场。」我沉默了一会,心想:我是回归,不再返工场,是否也只忍耐一下呢?

当我决定要「重归家乡」(re-entry)的那一刻,我的宣教生涯就进入「重归家乡」的过渡期(transit)。根据过来人的分享,在这过程将出现三个阶段:终结期,中间区和新开始。其中,过渡期最重要的不是进入甚么新处境,而是离开或放下甚么旧东西。因此,在过去一年,我为在工场事奉的「终结」作出准备,学习放手和说再见,在过程中当然有不舍和失落感。不过,我相信终结不是终局,而是带我进入人生另一个阶段的一道门。

虽然这三个阶段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线,甚至有重叠的时候,但是深信目前我已进入第二个阶段——中间区。在这个阶段,一方面已与旧事物(工场的人事物) 隔离,另一方面又未能与原居地在情感上联系起来。过来人形容这段日子像被罚离场的空档,面对当中的空虚,就正正是一个退下来,好好想想并重新寻找方向,并以新的态度面对全新文化的机会。透过内省(看见自己的内心)和寻索(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和真我所在),从而进入第三阶段——新开始。不过在这个中间区,重归的宣教同工可能会出现以下5个不同的表现:

1.疏离 2.指责 3.抗拒 4.彻底逃避 5.融入。

除了重归的宣教同工本人需要留意之外,教会作为支援队伍之一也需要提高警觉,帮助宣教同工处理内心的感受,好让他逐渐迈进第五个表现——融入,迈向新开始。

对我来说,进入新开始这一个阶段仍有相当长的一段路。透过这次短短的分享,不单盼望弟兄姐妹开始留意宣教士重归的需要,更邀请大家能与我一起同行这条重归家乡的路。

备注:若有兴趣多了解如何关怀和支援宣教士重归家乡,可以阅读世界福音动员会(香港)出版的《重归的团队:关怀和支持归家的差传同工(上)》及《重归的团队:关怀和支持归家的差传同工(下)》。

出处:umot.group/【宣教士故事】宣教士回家后,可能会经历什么?

  • 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