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士训练的源起和发展
龙维耐
两千年来的宣教历史是一部血迹斑斑的记录。大火没有把宝责的经卷烧尽,殉道者的血浇灌了一片又一片的禾场,圣灵的火一次又一次点燃了教会的复兴,继而涌流成宣教的浪潮。第一代的宣教士是犹太人之后宣教士们的脚踪到了非洲、美洲、亚洲,再由沿海进入内地,深入到一个个福音未得之民当中。终于,轮到中国基督徒动身了。遥望未来,百川汇聚,各按各职,要成全基督的大使命。路虽遥远,但众人接力竞先承先启后,还是要完成披荆斩棘的宣教。那么,中国基督徒当如何走上这条跨文化宣教之路?
过去30年身处华人宣教行列,作为训练者,我深刻地体会到宣教士需要的不只是训练,而是教会长期给予的装备和关顾、牧养。训练只是宣教士出发或述职期间很短暂的密集演练,效果如何,要看他之前和之后如何活出基督;他的属灵根基怎样;他的呼召是否清楚;他是否完全委身基督,愿否终身学习?
我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间考察韩国宣教运动,近距离观察我的韩国同工、学生,认识他们的教会生活,见证韩国教会的复兴和增长直接推动了巨大的海外宣教动员。教会的大力支持(祷告、金钱、培育)策励着宣教士效忠基督,愿意放下个人或家族的顾虑,积极主动地投入海外宣教的禾场。短短30年,韩国教会所差派的海外宣教士由三百多名跃升至二万多名。同为亚洲人同有宗亲父老及望子成龙的家族观》他们的文化被基督信仰更新变化,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接受培训的韩国宣教学员们勇气可嘉,甘愿放下身段(如牧师愿意去洗底带孩子,这在韩国的文化和社会处境而言,是不可思议的),接受导师批评并马上去改。更有受苦的心志,常常禁食祷告。几年前, 当我再次遇到当年的学员时,他已是韩国宣教界重要的领袖。他语重心长并满有国度胸怀地说: “我们已做了该做的,现在是轮到你们中国的基督徒迎接宣教浪潮了。” 我在不同的地区,看见中国出来的年轻宣教士带着幼童,满头大汗又刻苦学习。在中国宣教士身上,我看到韩国宣教士的身影—-勇气、决心、好学、吃苦、祷告,然而两者接受的教会的支持却是大相径庭。这就是华人教会要急起直追之处。
I. 宣教士训练课程的起始
据说开办宣教士训练班,主因是有太多的宣教士,包括内地会在中国的宣教士,在人际关系、同工团队关系上触礁,需要接受训练q因此,1954年北美首创宣教士训练课程,在密西根州的Missionary Internship机构,来自5间差会的30位宣教学徒(因尚未被正式接纳,不能称为宣教士)接受为期7个月的训练。导师是辅导员、心理治疗师和牧师, 每周只上一天的课(周五),课程主要是认识自己和团队建设,也接受个性和心理测验与解说(采用R.E. Thompson (CIM)的四型个性)。其余的时间是跟着一位牧者,做他的学徒。事无大小都要遵从, 包括要探访教会的所有会友,在家庭查经班帮忙和其他杂务。目的是操练这位学徒与牧师及会友们相处,察验其人际和冲突处理技巧等等。
截至1985年,共有7,000人接受训练。1996年该机构更名为 Missionary Training Institute (MTI) ,后搬往科罗拉多州,2003年训练改为4周的密集课程,包括宣教士子女的活动。有意思的是,当年的课程并没有覆盖太多跨文化之类的宣教课题,核心的训练是认识自己和团队建立。还有,上世纪50、60年代,一般差会要等到训练完毕,得到牧者和导师认可,方才接纳学徒加入差会。与此同时, 在1985年,非洲,南美洲和亚洲的宣教界也都不约而同地创立了宣教士训练班。
II.以教会为本位的宣教士关顾和训练
2015年出版的新书Mind The Gaps (小心空隙),记载美国加州Redland三一教会的牧者和关顾组成员组成的“ 小心空隙” 团队,计有三位心理辅导员、三位退休宣教士、一位代祷者, 和一位太太(用她家接待宣教士)。我觉得这一模式值得中国教会参考。
“小心空隙”团队真是梦幻组合,个个都“ 爱心满满、永不放弃、务求臻善”。他们用了许多时间和资源去访问各个差会和不同的教会。书中详述了关顾的每个环节’在此只提及一项特别不简单的方案,就是他们愿意由教会担起一大部分的甄选和训练, 并己制作详尽的手册,其中列出了训练的10个范围,包括团队建立与领袖训练; 灵命根基; 跨文化适应; 个人、家庭、子女;语言学习法;事奉技巧(布道、教学、从商等); 经济支援;危机应变计划;人际关系; 危机介入处理等等。
综上所述,不论上世纪中叶还是近期,历久不变的仍是教会和牧者在培育关顾宣教士和带职的延福者中的关键角色,教会是宣教士的摇篮,无可取代。目前像Redland的三一教会一样包办训练和关顾的教会不多,而中国教会宣教浪潮己起,当务之急乃是教会与教会之间、教会和宣教机构之间密切配合,主动连结,使新一代宣教士出发前有精良的装备,在工场中前后方密切联系,回来述职时得着关顾,成为教会的祝福。
III.宣教士训练课程范例
以笔者所参与的新加坡亚洲宣教士训练学院(ACTI)及澳门跨文化职前训练(CCT,香港差联与澳圣合办)的内容为例:
a.训练者本身具备宣教经验及被认同的品质。
b.训练者与学员数目的比例应为1:3 ,不可低于1:4。
c.团体生活门徒训练,包含华人次文化,着重师生全人全时间投入。
d.内容包括差传知识(理论与实际并重)、差传历史、工人灵命培育、跨文化生活适应、工场策略、队工精神、生命与生活、事奉技巧、自我认识、祷告操练、独立思考与困难解决等等。
e.十分重要的宣教士训练原则是:Being—Knowing-Doing (灵命及品格、学识、事奉)而不单单是练习跨文化或语言等技巧。
f.训练方式力求正规课堂讲授及活动并重, 互助互补。
g.模拟实际工场情况。
h.成功的宣教士训练,不单要看传授的内容,因为在书本、录影带、讲座或神学院课室传授已经涉及,更要看团体动力和积极的参与。
i.成功的训练是要看每位训练者的经验和生命事奉质素留下的轨迹,也要看受训学员的接纳、肯定和鼓励。
j.成功的训练最关键的更是在乎全时间训练者们彼此的配搭,做出与活出队工精神,父母式的关怀,牧者的聆听、牧养、忍耐、劝导,以及全力投入来发掘学员潜在的恩赐,使这些慢慢融会贯通。
k.果效的评估是看个别学员学前和学后,对上述各项实质的进步(非单指头脑认知)与实行。
更重要的是训练者本身对上述各项的力行,全心投入去认识学员,并予以正面的引导和肯定。从对学员的认识,到协助他觉悟,发展他的潜能和恩赐,直奔标杆。
有关导师团队部分:
训练主任应该是一对夫妇,他们在本国和工场上都有美好事奉,夫妇彼此队工也能与别人同工,有牧者心肠,爱惜宣教士,愿意提携初入门的准宣教士。有教导恩赐最好,但不是最重要。曾有一位韩国牧师每年都请我去培训他的新同工。他替我翻译,用车子接送,他给学员的是身教不是言教。
除此之外,有一两位全职导师全时间和学员们住在一起。有上述牧者的心肠,事奉十年以上的宣教士较为合适。他们可以担任小组长,夜以继日地和学员们一起上课学习、交流、聆听、辅导, 等等。
若训练同工宣教经验尚浅,但有牧养及训练的恩赐,可以先让他成为驻校宣教士。等他从工场回来,一方面,提供活的第一期宣教生活甘苦经验,另一方面,他可以温成功或失败中获益。
宣教士训练者最好自己先修习一次训练课程,以学员身份或候任训练导师的身份, 从头到尾参加全部课程,吸纳了训练的精神、原则、内容,自己加以整理、反思’ 然后着手设计切合他服事的工场的地域及文化背景的课程,而且还要不断地修改、更新。因为宣教本身就是动态的!
有关课程设计部分:
课程设计者除了本身具有跨文化宣教经验之外’ 也需要有宣教士训练的经验。理由很明显,因为这个一半是正规课程,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要全人、全时间投入。训练者及学员的经验、处事方式、生活等全部呈现在大家眼前,因而丰富着每一个人在跨文化、灵命、事工、个性上的体验。
在跨文化训练设计,早晨是以为万国的祷告开始的。每周两个下午有成长小组、禁食祷告和一次出外布道。另外有些全体外出的活动,如为澳门祷告、过关闯进中国去看看、找路游戏、团队游戏、紧急召集等等。需要设计足够的体验活动,来丰富整个学习过程。无怪乎Dr.Ferris形容课程设计者(Program Developer)需要有艺术家的创意、谋士般的运筹帷幄本领。例如:需要什么样的活动或游戏规则,才能帮助大家发挥团队精神,引发大家的者们先装备起来,去教导信徒基本的异乡生活得胜理念、共鸣和感应。除此以外,课程设计者又需要和各训练者谘商,取长补短,同心合意提起兴致,设计合适的活动,以及领导大家照着去做。这些都不是容易的事!还有其他的活动,如参加国际教会主日崇拜,其他族群的崇拜或活动,撰写宣教g 稿,以跨文化角度探讨圣经人物(摩西、但以理、以斯帖、约拿,等等)。
主要课程概览(每课1 – 3小时)
普世宣教运动,在华宣教简史,宣教的圣经基础,宣教士经验谈,差会、教会与宣教士,宣教模式与趋势,属灵恩赐,个性类型,圣灵与宣教,宣教的文化人类学,人际关系与队工,情绪与压力管理,各类宣教事工,宣教工场管理,单身与家庭(包括子女),宣教士生活管理,助人技巧,亚洲三大宗教,华人宣教士优缺点,各地华人次文化,跨文化沟通,创启地区,语音学,危机应变,宣教士关顾,如何动员教会关心宣教士。
请注意,讲课内容必须精简和务实,有别于神学院的详尽和理论,留出足够时间小组讨论、回应。若排不出所有科目,也不必强求,但必须加插不同的活动。师生一同进餐、交流,随时解决团队中的问题。训练必须生活化,如安排个别约谈时段。
因篇幅所限,这里重点介绍导师团队和课程设计、课程概览, 更多资料请参阅笔者夫妇编著的《培育跨文化工人训练者手册》和《华人宣教关顾路》、《宣教心》、《空枪上阵》等。
期待中国的宣教士累积工场经验,成为精英的训练者。不要忽视宣教学理,但更不要只是搬书本或追逐学位。务要以“ 为父为母的心” ,去培育新一代的宣教士。另外,我们应把实用的、正确的、合时代的宣教知识,包括训练和关顾的内容,放在合宜的平台上,易找易学易用,让知识授受活络起来。更重要的是宣教教育普及化, 让牧跨文化传福音须知、认识自己、团队建立、危机应变、心灵医治、灾后关顾、回归关顾等等。学院式和门训式的宣教士训练(formal, non-form al)同步积极推行,加上以教会为本位的普及训练,迎头赶上。同时,为了顾及大群的中国人正在未闻福音的地区经商、求学或居留,基督徒为数不少,有宣教心志者有如现代的莫拉维亚。他们不是宣教士,但同样经历文化震荡、冲突处理、家庭问题、搬迁频繁带来的失落。这些在异文化中为主而活的基督徒,应当成为延续传播福音的使者,教会也应当应用宣教士训练的原则去装备、训练、关顾他们。
-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