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科技和旅游突飞猛进,更促进世界全球化,许多民族因各种缘故,无论为了工作、留学、追求梦想、移民、难民或民工等,都迁移异地定居或暂居。当民众广阔视野,社会转向国际化,跨种族婚姻也越来越普遍。然而,不少民族也强调保存其原有文化和民族的特色,趋向凝聚族群,避免失去其民族身份。
这对传福音和宣教带来甚么影响和转机呢?今天教会着重海外宣教,很少了解在社区或门前异民族的福音需要,后者变成隐藏的福音未得之群体,看到他们的存在,但忽略关心他们。综合圣经和历史的观点,宣教其实是由本地开始延伸到远方,包括同民族和异民族。
旧约中的宣教意向
神创造宇宙万物和人类,人类明显来自同一个根源(创一26-28)。亚当和夏娃受撒旦的引诱而犯罪,他们的堕落影响全人类与神隔离,也影响了人与人、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巴别塔事件引发人类被分散世界各处,语言变成不通,产生多种民族和文化,种族优越感导致种族歧视,民族之间的关系趋向恶劣。
神早已承诺祂的救恩(创三15),让人有机会与祂复和,由拣选亚伯拉罕和以色列民来展开祂的救赎计划。神不仅祝福和关怀他们,乃是要他们身为神的选民,有特别任务向万民见证耶和华是唯一真神,并通过他们万民也能领受神的恩典和祝福(创十二1-3;廿八14;出十九5-6)。
布劳(Johannes Blauw)和其他宣教学者提出在旧约时代,以色列民的使命是以集体生活和崇拜见证耶和华,他们的宣教模式是吸纳外邦人「来」向他们认识和归信耶和华,并加入他们的社群成为一份子(出十二47-49)。[1] 在应许之地和周围的多神论万民中,以色列民要积极见证和宣告耶和华的主权,衪在以色列民的历史所行的作为,显明祂是宇宙万物独一真神,以及祂的公义和审判。当摩西领以色列民出埃及时,可见他们吸引了「许多閒杂人」决定信靠耶和华,跟随他们离开埃及(出十二38)。
先知以赛亚强调神的救恩是普世性,以色列民不可忘记他们是神的宣教子民的身份,或转成内向和排斥外邦人,因神特别吩咐他们的职责是「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极」(赛四十九6)。可惜以色列民失职,导致国亡人民被掳分散。葛伟骏(Arthur Glasser )指出当以色列民被掳到列邦国家时,神仍然要他们继续生存为一个民族,为在列国定居求「平安」来见证衪(耶廿九7)。[2] 在被掳分散情况下,可说但以理和他三位朋友,以斯帖和末底改成为本地「职场宣教」的好榜样。
以色列民散居于世界各地除了被掳也有自愿,因散居的移动和影响,犹太人对宣教使命态度有改变。当以色列民无法返耶路撒冷的圣殿敬拜或遵守节日,先知们宣告神不是限于圣殿,以色列民在不同地方同样可以敬拜神。散居的犹太领袖就在列国建造会堂,发展新的崇拜模式,并展开向外邦人传教的动态。
在新旧约之间,散居的犹太侨民反思其历史和先祖的失职,决心遵守摩西的律法,忠于耶和华。他们在定居的处境建立会堂,遵守割礼和安息日。远离耶路撒冷的圣殿,犹太侨民转向礼仪式的崇拜,包括唱诗、读圣经、证道、祷告等。在外邦人的多神论和混乱不道德社会中,犹太侨民敬拜耶和华唯一真神和遵守高道德标准,他们的生活见证引发当地人的好奇心,吸引外邦人追求真理和一神论信仰。希腊帝国时代将希腊文和文化普及化,在这影响下犹太侨民比较开放与外邦人来往和讲希腊语,犹太学者也将旧约圣经译为希腊文七十译本(Septuagint),让外邦人有机会看明圣经,更了解犹太教信仰。耶稣曾提及犹太人在这段时间的改宗运动(太廿三15),他们欢迎外邦人参加会堂的崇拜和认识耶和华,因此,有些外邦人自愿改教信奉犹太教,还有些表示敬畏耶和华,如哥尼流和他一家(徒十1-2)。[3]使徒行传记载五旬节的事件,当时有来自不同地方的改教者(proselytes)及敬畏耶和华者(God-fearers)与犹太人一起聚集于耶路撒冷遵守节日(徒二5-11)。
新约中的宣教模式
耶稣以道成肉身来到人间,因怜悯周围人的需要,亲身「去」各城各乡接触他们(太九35)。虽然祂先向犹太人宣讲天国的福音,但同时也跨越犹太人的传统框框,有意经过撒玛利亚接触撒玛利亚妇人,与她谈论活水和救恩,并通过她的见证领许多撒玛利亚人得到救恩的福(约四4-42)。耶稣回应腓尼基的希腊妇人的需求,赶出她女儿被附身的鬼(可七26-30),也医治一个百夫长的仆人的病(太八5-13)。耶稣在新约中以本地和同胞宣教模式开始,但也关注跨文化宣教,祂升天前讬付门徒「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廿八19)的宣教使命。门徒先由本地耶路撒冷开始,延到犹大和撒玛利亚,直至地极(徒一8),意味不限于向同胞传福音,也要跨文化接触其他民族传扬神的真理和救恩。
圣灵引导早期教会展开宣教工作,先向本地同胞为对象,当耶路撒冷教会受逼迫时,动员使徒和门徒离开其舒适区,去接触非犹太人向他们传福音。腓利在撒玛利亚带领很多撒玛利亚归信耶稣,为了突破彼得和约翰对撒玛利亚人的偏见,神引领他们去撒玛利亚亲自按手在撒玛利亚信徒头上,后者才领受圣灵(徒八17)。随后彼得和约翰返耶路撒冷,「一路在撒玛利亚好些村庄传扬福音」(徒八25);而腓利在旷野带领一位埃提阿伯太监归信耶稣(徒八26-39)。彼得再次经历另一突破,要跨异文化到该撒利亚百夫长哥尼流的家传福音,他还未讲完福音圣灵已经降临在外邦人身上(徒十1-47)。
受逼迫分散的门徒,有些定居于安提阿,保守的犹太人只向同胞传福音,犹太侨民比较开放地向本地外邦人宣讲信息,因而许多人归信耶稣。在巴拿巴领导下,他们一起建立个多元文化的安提阿教会(徒十一19-24;十三1)。经过巴拿巴和保罗的一年培训,这使命感的教会着重本地和外地不同文化的宣教工作,圣灵引导教会送巴拿巴和保罗去拓展开荒跨文化宣教工作,因此福音也传到亚西亚和欧洲。
简谈华人教会的宣教形势
西方宣教士由七世纪开始冒险到遥远的中国,将福音传给华人,使华人得福。王有德牧师在伦敦进修时,发现当地的华人从来未听过耶稣或福音,虽然英国差派很多宣教士来华,可惜忽视本地门前的福音未得之华人。故王牧师于1950年在伦敦创办基督教华侨布道会,特向在当地英国和欧洲的华人传福音,并建立伦敦中华基督教会。
1974年的洛桑国际福音会议成为华人教会领袖们的挑战来承接宣教棒,故于1976年引起华福运动,凝聚全球华人教会重视同胞的福音工作。很多华人教会受了这影响,故不容易谈论跨文化宣教,直至2007年华福运动才着重跨文化宣教。可惜一般华人教会仍然不重视差传,更何况会谈到跨文化宣教。
1980年代的华人教会在香港对差传比较冷淡,主要关注堂会的发展和扩堂。当神学院不重视差传课程或宣教训练,怎能培育牧者了解和教导会众他们是神的宣教子民,如同以色列民(彼前二9-10;出十九5-6)?1987年,几位基督徒与香港差传联会和一些差会推动恩临万邦运动,竭力地动员教会认识和关怀差传与宣教,今天不少教会已发展差传和宣教事工了。
近代香港追求成为国际化都市,很多家庭亦陆续雇用来自菲律宾、泰国、印尼、斯里兰卡的女佣,社会趋向多元化。教会和差会对门前的未得之群体渐渐醒悟,建道神学院于2002年在市区校园开办跨越文化研究课程,供平信徒有机会装备参与差传宣教工作,香港差传联会和一些差会也同时提供差传课程,跨文化访宣和短宣机会。现今不少教会和差传推动本地跨文化宣教工作,尤其是菲佣、泰佣、印佣、南亚裔、非洲人和穆宣的工作。当教会愿意走出第一步,不单使神的恩临于万民,更有深远的影响,当这些人回乡,可带着祝福临于他们的同胞和社区。
北美洲华人教会还是比较保守,缺少差传宣教异象,本人曾听几间北美华人教会推卸考虑本地跨文化宣教工作,不认为是他们的取向或职责。虽然如此,洛杉矶的华裔教会Epicentre Church不单欢迎非华人加入教会,也在本地拓展跨文化宣教,向贫穷社区的墨西哥人传福音建立教会,同时发展海外跨文化宣教工作,也差派不少非华人往创启地区服侍。这教会有远见,活出神的真理与分享祂的恩典,造福万民。
结论
宣教是神的心意,祂关怀所有民族的需要,从旧约时代至今,神显明祂的救赎不限于以色列民或某民族身上,更要基督徒别忘记我们是祂的宣教子民的身份和职责。在今天的全球化世界,教会不可忽视神所讬付的宣教使命,也不应该限制圣灵的带领。
今天很多穆斯林因国家内战逃难,迁移到不同的国家,这些福音未得之群体已在门前,可惜有差会只差派宣教士到穆斯林国家,忽略了在门前的福音对象。教会和信徒需要再从圣经了解神的教导,别因种族偏见忽略异民族的需要。我们要记得人类来自同一根源,别像以色列民失职,反而要走出舒适区把握时机,同时实践本地和海外宣教,因神提醒我们在末日:「…有一位天使飞在空中,有永远的福音要传给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国、各族、各方、各民。」(启十四6)
-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