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卡汶(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駐泰國傳教士)
◉文章出處/《華傳》第54期(2018/11-12月)P.15-16「重歸之路(2):學習「歸家」(Re-entry)」
2018年7月7日下午一時半,我正與一群阿卡族青少年在清邁機場旁的商場——24小時後,2018年7月8日下午一時半,在一首泰文詩歌的序樂聲中,我與一群弟兄姐妹在母會的禮堂中一起參與午二堂的崇拜。當天司琴在崇拜的序樂中剛好彈了一首泰文詩歌,工場的片段隨即湧現,想念的情緒再次被勾起來……離開只需要一刻,但能真正回來並投入舊日生活日常又豈是一刻?
每一位宣教士初到工場時,必會想念家鄉。但隨著在工場的時日增多,宣教士學習和掌握當地的語言文化,繼而建立新的人際網絡後,將不知不覺,自然而然融入在工場的生活中。雖然宣教士與工場當地人的文化不完全一樣,然而,經過文化調整和對新文化的適應後,宣教士和他在原居地時的文化肯定不再一樣!最近有機會與回港述職的同路人閑談,面對香港的轉變,大家都不太適應。不過他已有了心理準備:「不要緊,就忍耐一下,因為很快又會再返回工場。」我沉默了一會,心想:我是回歸,不再返工場,是否也只忍耐一下呢?
當我決定要「重歸家鄉」(re-entry)的那一刻,我的宣教生涯就進入「重歸家鄉」的過渡期(transit)。根據過來人的分享,在這過程將出現三個階段:終結期,中間區和新開始。其中,過渡期最重要的不是進入甚麼新處境,而是離開或放下甚麼舊東西。因此,在過去一年,我為在工場事奉的「終結」作出準備,學習放手和說再見,在過程中當然有不捨和失落感。不過,我相信終結不是終局,而是帶我進入人生另一個階段的一道門。
雖然這三個階段之間並沒有清晰的界線,甚至有重疊的時候,但是深信目前我已進入第二個階段——中間區。在這個階段,一方面已與舊事物(工場的人事物) 隔離,另一方面又未能與原居地在情感上聯繫起來。過來人形容這段日子像被罰離場的空檔,面對當中的空虛,就正正是一個退下來,好好想想並重新尋找方向,並以新的態度面對全新文化的機會。透過內省(看見自己的內心)和尋索(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和真我所在),從而進入第三階段——新開始。不過在這個中間區,重歸的宣教同工可能會出現以下5個不同的表現:
1.疏離 2.指責 3.抗拒 4.徹底逃避 5.融入。
除了重歸的宣教同工本人需要留意之外,教會作為支援隊伍之一也需要提高警覺,幫助宣教同工處理內心的感受,好讓他逐漸邁進第五個表現——融入,邁向新開始。
對我來說,進入新開始這一個階段仍有相當長的一段路。透過這次短短的分享,不單盼望弟兄姐妹開始留意宣教士重歸的需要,更邀請大家能與我一起同行這條重歸家鄉的路。
備註:若有興趣多了解如何關懷和支援宣教士重歸家鄉,可以閱讀世界福音動員會(香港)出版的《重歸的團隊:關懷和支持歸家的差傳同工(上)》及《重歸的團隊:關懷和支持歸家的差傳同工(下)》。
出處:umot.group/【宣教士故事】宣教士回家後,可能會經歷什麼?
-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