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款待:在以他人為中心的對話中“創造安全空間”

作者:蔼丽怗

提到“款待”,你的腦海中浮現了什麼畫面?

一張溫暖的床?一頓美味佳餚?

歸根究底,款待是一種愛與慷慨的行為,不僅是對朋友和家人,更是對陌生人的關懷。在希臘文中,「款待」意為「對陌生人的愛」。這可能包括邀請客人共享豐盛的餐點,但真正滋養人靈的是無條件的接納,是被融入他人生命裡,感受到深切的連結。

對話往往是這種慷慨精神最常見的表達方式。款待的核心在於同理傾聽,無需評判,也不試圖解決對方或他們的問題。當我們將款待視為「創造安全空間」——放下自己的議程,尤其是放下給予建議的衝動——我們學會了全然專注並真誠地對彼此感興趣。

加油站般的休憩

當我們與一位能同理傾聽的同伴交談時,彷彿來到了一個加油站。我們得以卸下肩上的重擔,直起身來,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氣,然後向同行者講述自己的旅程。

我們或許會敘述走過的路途,以及沿途的所見所聞。透過這樣的敘述,我們得以獲得一個先前不曾有的視角。在背負沉重的負擔時,我們可能一直彎腰低頭,只能看到腳下泥濘的地面,而艱難前進。

然而,當我們直起身來,與他人目光交匯,環顧四周時,我們進入了反思的狀態,並注意到先前忽略的事物。在約翰‧班揚的《天路歷程》中,朝向天城的基督徒,當背上的重擔得以卸下時,豈不歡欣雀躍?至少,我們會因為有人願意傾聽而感到慰藉。

自去年三月起,我報名參加了一門教練課程,並深深被以他人為中心的對話的力量和美好所折服。在這個喧囂而分心的世界裡,自我利益至上,為他人提供全然的關注與無條件的積極關懷,是一種令人愉悅的款待。這種款待為休憩創造了一個安全的空間。

放下自己的議程

然而,也有一些時候,我難以放下對他人有益與否的固有觀點,尤其是面對我深切關心的人。

我記得兩次這樣的對話:一次對方變得防備,另一次則流露出一絲怒氣。因此,款待式的對話不僅需要尊重的關注,也需要放下對他人的意願。

畢竟,既然神尊重人的自由選擇,我為何不能?

一次對話

在眾多對話中,有一次令我印象深刻,那是我學會傾聽、反思並提出啟發性問題,幫助他人增長自我覺察的一次交流。我很感恩,那位與我有過深刻交談的主內姊妹慷慨地允許我分享她的故事。

她因疾病的診斷而無法參與各種教會活動,這讓她感到難過和困擾。她的家人勸她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地方。儘管她曾勸勉一些人參加禮拜,現在她卻因免疫力低下而不得不遠離聚會。

在我們的討論中,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淚。我問她在情緒湧現時的感受。

「我感到內疚,因為我沒有盡力去探訪那些需要在信仰上得到堅固的人,」她回答。

「剛才你多次提到,『主告訴我要休息’,我向她反映道。

顯然,服事主耶穌對她來說很重要。

「服事主的意義是什麼?」我問。

「就是做主告訴我去做的事,」她回答。

頓悟的時刻來了,她在禱告中明白了休息本身就是她順服的服事。在對話的結束,她因為擺脫了罪惡感與譴責,而能夠愉悅地去做她的主所喜悅的事。

瑪利亞與馬大

在《路加福音》10:38-42中,一對姊妹在村裡款待了主耶穌。馬大忙於為祂和十二個門徒準備佳餚,而瑪利亞卻「坐在主腳前聽祂講道」。

面對馬大的抱怨,耶穌回答:「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只有一件是必不可少的。瑪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

馬大對款待有她的想法,但真正重要的是受款待者的願望。

你的經驗呢?

當我們藉對彼此款待,誰知道會發生多麼奇妙的事情呢?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