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民到萬民」,再次提醒我們跨文化宣教的必要性。全世界不同華人教會的聚會中,所唱的詩歌充滿著「跨文化宣教」的歌詞:「萬主萬民,齊聲讚美萬主聖名」、「全地都要敬拜祢」、「祢的榮耀遍滿全地」。在不同教會的會堂裡,我們常可以看到「直到地極」的海報。不管是在北美,中國,或是亞洲華人的教會裡,我們正在見證跨文化宣教運動開始興起。在現今「華民」已遍佈世界各地的情形下,我們不會忘記這骨肉之情福音的需要。但是我們也清楚知道,從華民到萬民的宣教策略是必要的,因為這是耶穌大使命裡很清楚的命令——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現在華人跨文化宣教事工大部分把資源放在推動與動員。這當然是一個宣教運動剛開始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但是當這個運動開始成熟的時候,我們必須把更多的精神、人力、資源放在實際宣教工場上的宣教策略。我們常常聽到數據統計,華人跨文化宣教士的折損率相當高。希望這樣的統計也能夠再次提醒我們,一個宣教運動的成敗,不是建立在我們「送出去」多少宣教士,而是有多少宣教士成功地完成他們的福音任務:在萬族萬民中建立屬於當地的成熟教會。
我希望在接下來的篇幅,提出幾個跨文化宣教事工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非常盼望在我們從「華民」到「萬民」的參與,能清楚地將人領到神的面前,也在當地的族群中看見基督榮耀的教會被建立起來!
學語言的重要性
在華人的社會裡,如果我們看到一個白人走進麥當勞,用中文跟服務生說:「我要5號的快樂餐,薯條要加大,飲料是雪碧,不要冰。」我想我們都會說,這個白人的中文怎麼那麼好!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個要能夠有效傳遞福音的語言程度,必須要遠遠超出在餐廳所用,日常生活的語言溝通。
當我們全家搬到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時候,必須要學兩種語言。一種是在「巴紐」用的普通話,是在城市裡生活用的。第二種是部落裡的語言,是我們要傳福音的部落族群的母語。在巴紐的城市裡,排華的情緒非常普遍。我已不記得有多少次,在擁擠的人潮裡,注意到大家用敵對的眼光看著我。但當我開始用流利的普通話交談時,那一張張充滿敵意的面容變成一個個燦爛的笑容,他們彼此轉頭跟對方說:「這個沒關係,他是我們自己人。」
語言精通的目的不只是要融入當地的社會,而是當我們成為圈內人時,藉著語言的溝通,我們能清楚地知道未得之民的世界觀,之後才能有效地用精通的母語把福音傳給他們。
因受到教會增長運動的影響,在很多前線跨文化的宣教工場,宣教士直接請當地還未信主的人擔任翻譯,或用小學的語言程度,吞吞吐吐地試著用最短的時間把福音傳給未得之民。這樣的宣教策略或許一開始會有回應,但我們想一想,若一個福音傳遞者無法用精通的語言與福音的接受者深度對話時,這樣的福音事工是沒有長期果效的。說得直接些,一個沒有精通語言的宣教士,只是一個長期住在海外的短宣隊員而已。
為了清楚傳遞福音,我們在語言學習上不能做任何妥協。
福音的完整性
有一位跨文化宣教士,他們在亞洲的一個城市有一個很大的宣教團隊。有一次我與他對話。我問及是否在他們的團隊裡有個共識,福音到底是什麼?是否討論過,服事的族群、接觸的人到底要「相信什麼」,才會說他已經成為基督徒了?這宣教士楞了一下,也想了很久,他說:「我們從來沒有討論過。」
福音到底是什麼?是認同耶穌是神嗎?是願意被按手接受祝福,醫治禱告?是願意來參加教會活動嗎?
許多未得之民的世界觀與我們有相當的不同。有很多民族與文化,可以同時承認幾百幾千個神,所以,認同耶穌是神是不夠的。很多未得之民居住在未開發的國家,我們宣教士帶著豐富的資源搬進他們生活環境裡,有物質上的優勢。我們辦的活動有奬品,有糖果,聚會的地方可以蓋得比他們的建築物好很多。也因為這樣,我們更要確定宣教士傳遞給未得之民的福音是完整的。
剛搬到巴布亞紐幾內亞時,我們去城裡一個宣教士所建立的教會聚會。教會建築物漂亮,有兒童主日學的教室,主日都是由宣教士來講道,人數約兩百多人,應是我們小城鎮裡最大的教會。過了幾年,這些宣教士回國了。我們聽聞這教會只剩下十幾個人在聚會,跟以前完全不一樣。這應該不是一個建立在完整福音上教會的生態。本來在這教會聚會的數百名基督徒,到底「站
在」什麼根基上?
我們用四年的時間學習語言,後在部落開始福音課程。我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向島民講說上帝如何創造世界,直到耶穌受難復活。
福音課程開始的第一天,有一百多位島民過來。有些人渴望知道這個創造主到底要跟他們說什麼;有些人則是來湊熱鬧,看看宣教士要教什麼。第一堂課,我們教「邪靈從哪裡來?」因部落的世界觀是建立在泛靈論上,所以我們決定以撒但與惡勢力的來源做一個切入點。我們教導:「神創造了天使,天使職責是服事神。有一天使驕傲犯罪,要與神同等。全然聖潔的神無法與罪在一起,所以神驅逐這天使出天堂。墮落天使成為撒但,是邪靈與惡勢力的帶頭者。」
隔天早上,有一男島民來找我。他跟我說,昨晚他嚇得整晚睡不著。他繼續說:「神創造的天使,就是那帶頭的天使,因為犯罪就沒有辦法跟聖潔的神在一起。牠只犯了一個罪,一個,一個而已耶!那我怎麼辦呢?如果天使犯了一次罪,就沒有辦法跟神在一起的話,那我怎麼辦呢?」
這只是我們福音課程中的一堂課,但它建立了福音裡不可缺乏的根基:人的罪與神的聖潔。我們跟族人說,這福音課程就如蓋房子,一根根柱子要先建立好,之後房子才可以堅固站穩。
福音的完整性是不能妥協的,在我們的教會裡不能妥協,在未得之民中同樣不能妥協。我們必須要深度挑戰這些未得之民的世界觀,罪是什麼?神的聖潔是什麼?為什麼罪人沒有辦法拯救自己,好行為無法換取救恩?為什麼耶穌是唯一的真神?當我們的目標族群對福音有問題時,我們必須用精通的語言來與他們交談,才能夠像保羅所說的一樣:「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林後10:5)
建立教會為宣教的最終目標
耶穌頒布的大使命,不是要我們使萬族萬民「舉手決志」,而是要使萬民作祂的門徒。新約聖經門徒的產生,都在教會裡。
乍聽之下,「傳福音」與「建立教會」好像是一樣的事工,實際上卻有相當的不同。在跨文化宣教裡,我們最終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屬於當地族群,成熟的教會。因為只有教會才會繼續地培養、建立門徒。
一間在非洲的教會、在阿富汗的教會,跟一間在美國,或是新加坡的教會,他們的「型」會完全不一樣。教會建築物不一樣,聚會的方式時間或因當地限制的因素,也會完全不一樣。但是,教會的本質不會改變。一間屬於當地民族的成熟教會,必須要有我們在新約聖經裡看到的特質:有神完整的話語,有自己的牧羊人,獨立自主,不再依賴宣教士,更是能夠成為當地社會的福音出口,甚至派出宣教士,成為完成大使命的團隊。
2012年9月底,我們在部落結束了三個月的福音課程。在一個星期五,部落裡第一群基督徒「誕生」。按常理接著的那個星期天應該會「作禮拜」。但實際上沒有。那個星期天,我們三個宣教士家庭還是自己聚會。部落裡的基督徒,釣魚的釣魚,種菜的種菜,他們沒有聚會的原因很簡單:我們宣教士沒有叫他們聚會。
過去四年,我們多麼期待有一天島上會有基督徒,能夠一起敬拜神!我們知道,只要我們叫到,他們一定會聽話——一起敬拜,開始一間教會,「作基督徒應該要做的事」。但是某天有人問起這間教會是誰建立的,他們都會說:「這是宣教士建立的教會。」
這不是我們宣教士想要聽到的答案。因為我們清楚知道,我們在那邊的目的,不是要建立一個屬於我們機構,或屬於任何一個宗派,或掛海外教會招牌的教會。我們的目的,是要當地的基督徒,建立屬於自己的教會。
部落第一群基督徒誕生時,我們策略性地「沒有」要他們聚會。我們向這些第一代的基督徒說起,在聖經裡有一群人,與他們有同樣信仰,是他們屬靈的家人。聖經記載耶穌受難復活後,還記載很多事蹟。「你們想不想知道這些與你們同樣信仰的人,後來的故事?」大家都表示要知道更多。我們從使徒行傳開始教導,為要他們看到初期教會的基督徒是如何過信仰生活。
我們教導至使徒行傳第三章、第四章時,有人問我們說:「聖經裡這些與我們信仰一樣的人,聚會、唱歌、禱告,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跟他們做一樣的事情呢?」我們回問:「你們認為呢?」過了幾天,有一位弟兄帶著微怒的口氣對我們說:「如果你們這些宣教士再不幫我們開始一間教會的話,我們就要自己開始了!」我們聽了,微笑回答說:「好的,你們自己開始,要在哪邊聚會跟我們說,我們星期天會一起過來跟你們聚會。」
部落教會這樣開始了。若有人去問部落的基督徒,這間教會是怎麼開始的?他們會說:「我們讀到神的話語,我們就跟著做了。這是我們族的教會,我們自己開始的教會!」
苦難是完成大使命的工具
我們對神的國度有極大的抱負與熱情的同時,需要緊緊抓住另一個核心價值:跟隨耶穌是有代價的。生活便捷的世界,使我們漸漸忘記了這核心價值。
我們需要清楚知道,在宣教禾場上所面對的苦難、困難、逼迫,甚至生命的危險,都不是意外,是神所用來完成大使命的工具。
去年,中國宣教士在巴基斯坦殉道的消息,我們心中難受不捨。但這在永恆裡不是悲劇,神的榮耀要在這個世界彰顯。我們把有限的生命放手之後讓神使用,換取那永恆的價值,那是這個世界沒有辦法奪去的。
苦難是上帝完成大使命的工具,這必須要成為每一個跨文化宣教士的核心價值。當我們在宣教工場碰到困難、健康出問題,當我們希望傳福音的對象反成了阻擋,甚至迫害我們或其他信徒的人,若沒把持這核心價值,我們一定沒有辦法在工場站穩。
在此文章有限的篇幅裡,無法闡述我們在宣教工場上所犯的種種錯誤。今天在我們部落裡有一所健康成熟的教會,全靠神的恩典,遮蓋我們宣教士的不足所建立的。
每一件值得做的事,就會有它不能妥協的核心價值。
今日,我們華人教會加入了全球宣教士行列。為了在萬民萬族中建立當地成熟的教會,我想我們必須要緊緊抓住以上四個核心價值,不能妥協。
- 文章
- 陳維恩